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近世中國青銅器的復古專題
Archaism of Later Chinese Bronzes 
開課學期
105-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藝術史研究所  
授課教師
陳芳妹 
課號
ARHY7096 
課程識別碼
141 M154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樂學201-1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8人
外系人數限制:3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51ARHY7096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想探索的是:為何早於孔子時代既已存在的文物,如爵、鼎、簠等的形制或紋飾特徵,在青銅時代結束後仍能流存兩千多年的壽命?在人類工藝美術史上,各種意象從出現到消失,都有與人共現的生命史。譬如青銅爵等三代意象,驚人的長壽以及強勁的傳播力,世所罕見。
古銅器,盛於商周到春秋戰國,漢以後基本上已歸於沉寂。漢唐帝國興起,外來接觸頻繁,銅以外各種質材,包括陶瓷、漆、金、銀等,在器物發展史上各擅勝場。漢唐五代之間,過時的商周銅器雖偶爾意外出現,基本上是被留在「怪異之境」;歐陽修《集古錄》所謂「散棄於山崖墟莽之間,未嘗收拾」,正生動描繪出宋初士大夫感受到的歷史實情。古銅器在漢唐間幾乎徹底被邊緣化了。宋士大夫對這種邊緣化現象,都有鮮明的觀察與論述,正意味著古銅器在宋代地位的轉變。古銅器到宋代,不只是無意間出現而已,且被有意尋訪、珍藏、研究、記錄和出版。
宋代器物的復古「運動」,有其從「無意」到「有意」,從少數到多數,從中央到州縣,從廟堂到居家陳設而形成「運動」的過程。其關鍵因素恐怕在於地下出土物遇上新興的飽讀三代經典的士大夫,他們透過器物出土地點及銘文證明是三代之器。這種提供跨越千年的聖王時代的視覺物證的新出土,證據力是如此明確而具體,建立復古排它性的新價值基礎。當時此一「運動」,從點到面,有科舉官僚階層如劉敞、歐陽修等人的積極參與,他們成為新的「收藏」階層;甚至也有如徽宗皇帝的朝廷,變成最大的收藏家。士大夫及皇室相繼出版《考古圖》、《重修宣和博古圖》等,用圖錄具體顯現三代的真正樣本。這些樣本,不只成為製造仿品的典範,形成「禮局樣」,且被試圖應用在《政和五禮新儀》等當代禮儀中。
以下歷時約一千年,正是宋人「追三代於鼎彝」之間,從「考古」到「玩古」的復古概念轉變的結果。宋朝時人說的「追三代於鼎 彝之間」,正好恰當地描述「三代銅器意象」的「再生」。此「三代」,乃直接引用宋人著錄常用的詞彙,意指今日已為考古學證實的商周及仍待確認的夏代。宋人對此時代嚮往既深,並深深感受時間距離之遙遠,劉敞所謂「于今蓋二千有餘歲矣」。以「再生」強調「三代」從漢唐「邊緣」死而復生,而再被「推崇」的鮮明改變。並以「意象」說明銅器形象的再生,是跨越質材,並且往往從極準確到只存有少數相近特質等復古程度不一的各種呈現。
再者,臺南孔廟乾隆紀年文物、韓國成均館、日本湯島聖堂等亦留存三代意象之釋奠祭器。臺南孔廟乾隆紀年文物說明了臺灣從「自古不通中國」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始入版圖」成為大清帝國的邊陲,到蔣元樞任職臺灣,計近百年後,一個帝國邊陲官吏,如何努力進口有形的物,以形塑臺灣,以成為儒官價值觀中的「鄉國無殊軌,中外無異度」之儒家教化形像,蔣元樞將臺灣在祭孔釋奠禮樂器所反映的儒化現象,不只減低臺灣原有的明傳統,更及時反映出康乾女真政權在釋奠禮樂器上的儒化作為。與時代相近的湯島聖堂釋奠祭器相比,凸顯日本本身在接受中國明代以來釋奠祭器的傳統中,以蒔繪祭器成就具有濃厚日本特質的釋奠祭器,日本這套十八世紀的釋奠祭器的風格特質,受容傳統及其形成的政治社會條件,反映亞洲藝術文化不但不是時代與地域之靜態性多樣的存在,而是隨著共種文化文明來來往往之碰觸、影響與融合、創出的過程,因而衍生出來的新種性的文化特質一旦文化形態成型之後。又不待穩定的成長與沈澱,又繼續在新的文化衝擊下與組合裡,再度發展。

第1週 課程導論:從青銅器與宋代文化史與東亞視野中的臺灣府學文物談起
第2週 宋代「金學」的興起與宋仿古銅器(一)
第3週 宋代「金學」的興起與宋仿古銅器(二)
第4週 「追三代於鼎?之間」:宋人從「考古」到「玩古」的轉變(一)
第5週 「追三代於鼎?之間」:宋人從「考古」到「玩古」的轉變(二)
第6週 金學、石刻與法帖之學的交會:《歷代鐘鼎?器款式法帖》宋拓石本殘葉的文化史意義
第7週 「與三代同風」:朱熹對「釋奠儀式」的形成與影響
第8週 宋元考古(一)
第9週 宋元考古(二)
第10週 特別參觀二:故宮
第11週 臺灣府學「萬世師表」御匾——兼論康熙與清初文廟御匾制度的形成及傳播
第12週 臺灣府學的進口禮樂器與蔣元樞
第13週 特別參觀二:臺南孔廟
第14週 十五世紀李朝對釋奠儀物的在地化
第15週 湯島聖堂十八世紀釋奠祭器的傳統與創新
第16週 明清考古(一)
第17週 明清考古(二)
第18週 期末報告

 

課程目標
培養學生古典文獻解讀能力
培養學生圖像與實物風格分析能力
使能結合古典文獻以及近人研究以解析圖像資料之歷史意涵


 
課程要求
閱讀相關書目、參與課堂討論,每週輪流口頭報告、撰寫期末論文報告

上課討論 30%
期末報告 7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